微信关注
智能客服 服务热线
产品与解决方案
金税产业
智慧产业
网信产业
金融科技服务产业
首页 > 产品与解决方案 > 智慧产业
焕新出发:开学季的第一本智慧教育“参考书”

  “开学季”总会有些新鲜的感觉:新教室里或许会出现一块新屏幕;在新宿舍的屋顶上或许也会发现一个“新盒子”;打开新实验室的电脑或许还会弹出新界面。这应该就是全新的智慧教育。

  其实,智慧教育并没那么玄妙,更不用拉来很多名人金句背书。它是智能时代的教育,是能跟上时代节奏的教育。当然,智慧教育也没那么简单。它需要有能力、有责任、有视野的企业,推动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乃至产业融合。

  正是从这个方面出发,华为汇聚全球教育专家、院校代表,以及内部各产品线专家,将所见、所想、所行付诸文字,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推出《ICT新视界智慧教育特辑》。更亲切的是,这本“参考书”式的特辑没去空洞地阐述发展的新趋势,而是有画面感地开了几扇窗,展示了教学体验、教务管理、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变化;特辑也不是以华为的视角炫耀技术、罗列案例、灌输战略,它让离开学校多年的我辈,也由衷感慨智慧教育原来有如此融合之美。

  冯梦龙说:“美人在骨不在皮”。“骨”,既是骨骼清奇,也指风骨气质。智慧教育的“美人骨”大体也是如此,Wi-Fi 6、全光网络以及计算、存储设备等产品构建的数字基础设施,就是智慧教育的“清奇骨骼”,它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互动教学、智动教学等全新的教育体验,则是智慧教育的“风骨气质”,它也令人耳目一新。

  换言之,传统教育信息化是以产品为主导的系统集成,不管是在电教室,还是在图书馆,都是基于现有产品,在物理世界搭建起教学场景。智慧教育则不一样,他覆盖了上述物理世界的应用场景,也在数字世界中创新出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而且,正如《ICT新视界智慧教育特辑》一直阐述的观点,智慧教育更关注教育体验。其虽不十分强调技术驱动,但特别强调技术与技术、教学与技术、教务与技术、科研与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

  例如,技术与技术的融合,就首先改变了网络体验。学校希望建设无线网络,希望无线网络能像阳光一样照亮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能像高速公路一样通达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宿舍等每一个应用场景,这就离不开“Wi-Fi 6+以太全光+IoT+3D无线网规”等技术的融合。

  教学体验也在发生改变。传统教室受限于黑板板书、单向教学、固定地点等因素,无法适应具有鲜明技术特征的智慧教学需求。但将华为智慧交互大屏IdeaHub引入智慧课堂后,数“动”教学、互“动”教学、协“动”教学、智“动”教学得以实现——课堂笔记可一键扫码带走;学习小组可在线共享协作文档;举手回答问题也将互动教学取代;学生可随时随地预习及回顾教学内容。而如此吸引眼球的产品,也是因其融合了高清视频会议、分布式会议、P2P投屏、智慧多窗、智慧白板、协同变屏、多媒体等诸多创新应用。

  当然,科研体验也因技术融合发生了改变。分布式存储、互联网络(IP、RoCE、RDMA)、多样性算力(鲲鹏+x86)HPC底座、大数据底座,以及AI底座等技术的融合,正在为高校构建超算、AI和大数据为一体的校级综合科研平台。

  更重要的是,如此架构建设的校级平台,可满足学校各学院差异化需求,实现大容量存储、超高速计算、智能部署运维,极大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其实一点都不散。华为已通过“五个一”的技术体系架构,即一块屏、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平台、一个入口,覆盖高教、基教、科研等全场景教育,为千变万化的应用场景,提供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学校中并不缺乏数据,测验考试是数据、学术成果是数据,教务管理也是数据。例如,挖掘教学数据的价值,并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教与学的过程,才能通过更多的信息汇聚、挖掘、分析、监测评价等,更准确、精细地反映教学效果,成长轨迹,才能建立通向智慧教育的最短路径。

  校务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人员身份、资产设备、教学科研、学术支撑、行政运行、服务保障等各类管理信息数据。其是学校运行管理各项业务在电子校务信息系统的客观记录和独特反映。

  因此,重点推荐特辑中《北京大学校务数据治理的实践探索》一文。文中提出:数据与业务二者之间必须明确一种基本的逻辑关系——不是数据决定业务,而是业务决定数据,两者本质上是映射与主体的关系。但这种映射现在并不清晰,数据质量、数据共享、数据应用、数据安全等方面均面临挑战。

  北京大学很早意识到这一点,其提出以管理为导向,策略化实现数据治理与共享。针对技术应用环节问题,北京大学率先采用目前业界最先进的数据4.0工艺平台,解决了数据治理中的技术水平和标准的难题;针对管理共享问题,探索构建了人(X)-事(Y)-时(Z)的三维立体数据互动结构模型,解决了数据共享中的结构和模型问题。

  这也正如北京大学网信办(数据办)主任蒋广学所说:“我们所理解的校务数据的管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管理运行的结构功能领域,借助和通过对校务信息系统和数据的改进和治理,进行业务流程或权力格局的修正完善或更新再造的过程。”

  产教融合正在创新着人才教育培训模式,这也是智慧教育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学校往往面临着人才教育培训滞后于行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则正在成为提高通信技术专业乃至全校各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

  《ICT新视界智慧教育特辑》中,这方面的案例很多。从2006年起,深职院联姻华为,大力推进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训师资、共建平台、共育人才,探路具有“深圳特色”的双元育人模式。到2021年,学校已有3000多名学生通过华为认证,学生毕业后在ICT行业工作,承担了政务网、银行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信息化工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方面,高等学府也在探索全新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2017年,上海交大与华为签约成立了“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6年来,双方采用“课赛创”(课程融入-大赛竞技-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并通过联合举办面向中学生的竞赛活动,不仅将ICT技术传递给了更多的青少年,也形成了ICT人才教育培训的良性循环。

  智慧教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ICT新视界智慧教育特辑》也恰似一扇能看见智慧教育的窗,其遴选出的众多案例,正意在从不同角度阐释,智慧教育重在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场景、教务场景、科研场景,并以数字技术为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缩小教育鸿沟,实现教育公平。

  正是以此为方向,华为结合自己ICT能力优势及行业理解力,提出“数字教育共同体”理念,并希望以“云、网、边、端”等先进的技术使能,实现全场景教育资源联接汇聚、全方位开放协同支撑,以及全周期运维运营和持续演进。

  只不过,“仅依靠华为一家公司的力量,还远远不足。”正如华为公司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企业BG总裁汪涛在特辑刊首语中所说,即使华为在战略层面、方案层面、技术层面均准备好,但这还远远不足,其真实的想法是,“华为希望深耕教育行业,深入业务场景,联合伙伴和客户共生共长,助力教育数字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让智慧教育,育见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才智屏、才智讲堂、“现代纸书”… 下一篇:《数据驱动下的智慧课堂精准教学》